《关于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岗位能力培训的项目说明》
来源: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日期:2025-03-18 14:03:25
一、政策背景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相继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十四五”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从法律层面明确非遗保护的原则、措施和各方责任,到以规划形式系统部署非遗传承发展工程,强调构建规范化的传承人岗位能力培训与非遗人才数据库建设体系,为非遗传承保护与人才培养筑牢政策根基,指明发展方向。
当前,非遗传承面临严峻挑战,保护工作刻不容缓。随着现代化进程加速,非遗传承生态发生巨大变化,大量非遗技艺濒临失传。一方面,非遗传承人老龄化问题突出,年轻群体对非遗传承的参与度低,导致传承人才出现断层;另一方面,传统的非遗技艺和传承模式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在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多元文化冲击下,众多珍贵的非遗项目逐渐被边缘化,亟待通过科学有效的手段进行抢救性保护和传承。
实践证明,挖掘非遗商业价值是实现其活态传承的关键路径。非遗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更蕴含着巨大的经济潜力和市场价值。将非遗与现代产业深度融合,通过开发非遗文创产品、打造非遗主题文旅项目、开展非遗研学体验活动等形式,能够有效推动非遗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这不仅为非遗传承注入持续的资金动力,还能让非遗以更鲜活的姿态融入现代生活,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关注和参与,实现非遗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的良性循环。
基于国家政策的战略导向、非遗保护的现实紧迫性以及挖掘商业价值的重要意义,中华文化促进会培训中心与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充分发挥各自在文化人才培养和非遗保护领域的专业优势,联合推出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岗位能力培训项目”。项目旨在通过系统专业的培训课程、科学严格的考核机制,培育一批兼具传统技艺功底、创新思维和市场运营能力的高素质非遗传承人才,为非遗传承事业注入新动能,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
二、主办单位
中华文化促进会培训中心简介:
中华文化促进会(简称“文促会NGO”,英文名称Chinese Culture Promotion Society)创立于1992年,是注册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的全国性联合性社会组织。文促会的业务范围包括学术交流、业务培训、专业展览、书刊编辑、国际合作及咨询服务等,是目前中国最大规模、最具代表性的文化NGO之一。2004年国家授予“全国先进民间组织”荣誉称号。现为中共中央联络部主管的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副会长单位。
中华文化促进会培训中心是中华文化促进会直属职能部门,主要负责开展各类人才的培养和服务工作。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从古代社会活动以及演变中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有着丰富的内涵,在长期的发展中,不仅给我们华夏民族提供着营养,而且对世界的发展一直发挥着无法估量的作用。在新形势下,我们汲取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合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来,古为今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并结合各专业领域开展人才培养服务。
中华文化促进会培训中心,依托中华文化促进会各中华传统文化领域的师资和专业优势结合先进的互联网人才培养服务和评价体系,紧紧围绕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研发、技术平台搭建和市场模式创新,在全国开展了服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各领域人才需求的岗位能力培训项目运营推广、人才培养服务,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专业人才,推动了国家相关人才培养战略。
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简介:
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China National Intangible Heritage Protection Center)-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WWW.CNIH.ORG.CN),是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示精神,在相关部门的监督下发起成立。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致力于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事业的专业机构和信息网络平台。
平台依托现代化的数字技术与信息网络打造专业的服务枢纽,以 “传承文化根脉,赋能非遗发展” 为使命,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政策宣传和理念传播,巩固全国非遗保护的学术研究和研创成果,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培养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项目的传承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项目数据库为一体的综合性非遗保护生态。
中心面向全国发掘并保护依赖口授、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使濒临消亡的传统技艺得到更好的发展延续,积极凝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观念与理论共识,充分整合全社会的学术、经济、舆论资源,广泛吸引社会公众参与,共同推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全面、健康发展,让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三、项目目标
1、构建完善且系统的非遗传承人培训体系,全面提升学员在非遗技艺传承、创新开发、市场运营等多方面的专业能力。
2、通过严格的考核与入库机制,为学员颁发具有权威性和高认可度的证书,助力其在非遗领域更好地施展才华与实现价值。
3、促进非遗与现代社会深度融合,推动非遗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四、培训对象
1、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包括县级、市级、省级及国家级),希望进一步提升技艺水平与综合素养,拓展非遗传承新思路。
2、从事非遗相关工作的从业者,如传统工艺工坊负责人、非遗文化企业员工等,渴望增强自身专业能力,在行业中取得更好发展。
3、对非遗传承满怀热情,有志投身非遗事业的社会各界人士,包括但不限于高校相关专业学生、手工艺爱好者等,期望通过专业培训开启非遗传承之路。
五、课程设置
本培训项目课程紧密围绕非遗传承核心需求,精心设计,内容丰富实用,分为餐饮美食、工艺美术、传统技艺、美术书法、曲艺文学、体育杂技等多个项目模块,具体如下:
1、非遗理论与文化传承
●非遗基础知识:深入讲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分类、价值及保护意义,使学员全面了解非遗内涵。
● 非遗法律法规解读:详细剖析我国非遗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增强学员法律意识,确保非遗传承在合法合规轨道上进行。
● 非遗传承人的责任与使命:探讨传承人的角色定位,培养学员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树立正确传承理念。
2、非遗技艺传承与实践
● 传统技艺核心技法教学:由资深非遗传承人亲自授课,传授各非遗项目的关键技艺,确保学员掌握纯正传统技法。
● 技艺实操训练:安排充足的实践操作时间,让学员在反复练习中熟练掌握技艺,提升动手能力。
● 技艺创新与发展:引导学员在传承基础上探索创新,结合现代审美与需求,为传统技艺注入新元素。
3、市场运营与推广
● 非遗品牌建设与推广:教授品牌打造与推广策略,助力学员提升非遗项目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 非遗产品营销技巧:学习线上线下营销方法,掌握与市场对接的技能,促进非遗产品的销售与传播。
4、数字技术应用于非遗
● 新媒体传播与非遗:掌握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形式宣传非遗的技巧,扩大非遗传播范围。
● 数字创意与非遗融合:探索数字创意在非遗产品设计、展示等方面的应用,为非遗发展开拓新路径。
4、班型和学时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师承专项班):136 课时
以传统师徒传承模式为核心,由经验丰富的非遗传承人进行技艺指导、学习、实践,重点强化非遗传统技艺的学习与传承,适合有一定传统技艺基础,希望通过岗位培训获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证书的学员。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高级研修班):64 课时
聚焦非遗传承创新与产业发展前沿,邀请行业权威专家、知名企业家、国际非遗领域学者授课,通过高端学术研讨、案例深度剖析、国际资源对接等形式,帮助学员提升综合素养与行业影响力,适合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包括县级、市级、省级及国家级),寻求突破发展的学员。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产业专题班):64 课时
围绕非遗商业化运营与产业发展,开设非遗 IP 开发、电商营销、文旅融合项目策划等实战课程,并结合企业参访、项目路演等实践活动,助力学员掌握非遗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技能,适合致力于推动非遗项目市场转化的学员。
六、培训方式
1、线上课程学习:利用先进的在线学习平台,学员可随时随地进行课程学习。
线上课程涵盖丰富的视频教学、电子资料阅读等,方便学员灵活安排学习时间,系统掌握理论知识。学员报名后通过资料审核,获得相应的学习账号,登陆网站自主学习。
2、线下集中培训:定期组织线下集中培训,邀请业内权威专家、资深非遗传承人现场授课与指导。
线下培训注重实践操作,通过面对面交流与手把手教学,让学员更好地掌握技艺要点,解决学习中的疑问。依托中心整合的线下培训资源,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定期组织线下培训,学员报名获得相应的学习证件,并由学习教务监督和记录培训学时。
3、实地考察与实践:安排学员到非遗传承基地、非遗文化企业等地进行实地考察,亲身感受非遗在实际传承与市场运营中的情况。
同时,组织学员参与非遗项目实践活动,如非遗展览策划、非遗产品制作销售等,提升学员的实际操作与问题解决能力。通过沉浸式实践体验,帮助学员深入理解非遗技艺与现代产业的融合路径,积累从技艺传承到市场转化的全链条经验,为后续独立开展非遗项目运营奠定实践基础。
七、收费标准
为满足不同学员的学习需求,不同班型具体收费标准如下: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师承专项班):3980元/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师资专项班):5980元/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高级研修班):19800元/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产业专题班):29800元/人
费用由上海辰鑫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负责收取并开具发票。学员可通过银行汇款、手机在线对公转账或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官方企业微信支付。
账户名称:上海辰鑫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账户号码:15311048740042
开户银行:平安银行上海安亭支行
八、考核方式
1、理论考核:通过线上考试形式,检验学员对非遗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包括非遗基础知识、法律法规、市场运营理论等。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岗位能力培训实行在线考试,每月定期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发布考试。
● 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考题100道,满分100分,60分合格。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岗位能力培训实行教考分离的考评模式,在线学习满10学时,即可申请考试。
● 若考试未合格,则必须学习全部课程后,方可再次申请考试。
2、技艺考核:学员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指定的非遗技艺作品,由专业评委依据技艺水平、作品质量等进行打分。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岗位能力培训实行技艺实操考核,学员需按要求完成实体作品或操作视频。
● 考核时间根据技艺类型设定(如手工艺类 3-5 天,表演类 1-2 天),满分 100 分,60 分合格。
● 未合格者需针对评委意见改良作品,15 日内可再次申请补考。
3、实践考核:根据学员在实地考察、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项目策划执行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价。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岗位能力培训实行实践成果考核,学员需提交考察报告与项目成果文档。
● 考核周期贯穿培训全程(中期考察报告 + 末期项目验收),满分 100 分,60 分合格。
● 实行 “过程性评估 + 现场答辩” 模式,参与 2 次线下培训、3 次实地考察方可申请考核。
● 未合格者需补充实践内容,30 日内可再次申请补考。
九、颁发证书
完成学习完规定的岗位能力课程并考核合格的学员将获得中华文化促进会培训中心颁发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岗位能力培训证书”,并纳入中华文化领域人才数据库。
同时将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www.cnih.org.cn)非遗传承人栏目公布,并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数据库(zs.cnih.org.cn)共同颁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入库证书和铜牌,并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数据库。
十、报名信息
报名材料:
1、个人身份证复印件(正反面)。
2、个人简历,包括学习经历、工作经历、与非遗相关的实践经历等。
3、近期免冠一寸照片电子版及纸质版若干张。
4、如有相关非遗技艺作品或成果,可一并提交证明材料。
十一、联系方式
免费咨询:4008187293
报名咨询:张老师
咨询电话:13817778442
官方微信:
我们热忱欢迎广大有志于非遗传承的朋友加入我们的培训项目,共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